生活帮

所谓“春捂秋冻”,春天怎么捂最健康

大字

  “春捂” 就是说春季,气温刚转暖,不要过早脱掉棉衣。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,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。由冬季转入初春,乍暖还寒,气温变化又大,俗话说“春天孩儿脸,一天变三变”,过早的脱掉棉衣,一旦气温下降,就会难以适应,使身体抵抗力下降。这时病菌便容易乘虚而入,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。因此,在保暖方面我们就一定要注意了。
  春捂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穿上大棉袄,裹得严严实实的。其实这样反而容易让身体出现问题。春捂捂的位置有重点:早春时节,手腕、腰眼、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。
  1、手腕:守住全身血脉
  心主管全身的血脉,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。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,能够强化脏腑。所以春捂首要重视心经的原穴----神门穴。日常可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,以除烦躁、安神定志。Ps:按揉此穴位是力量无需太大,也不必追求酸胀感。
  2、腰眼:肾好一切都会好
 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。人体阳气的根在肾,而腰为肾之府,肾虚时腰部会酸软怕冷,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。平时可用拇指放在两侧肾俞穴上,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,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,如此连做36次,有很好的护肾作用。
  3、小腿:聚阳气,一年少疼痛
  很多老年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,甚至出现恶心、呕吐、眼睛痛,这种表现属于肝虚,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,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。
  4、肚脐:养阳气,助长寿
 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,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,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、腹泻的人。保养神阙穴可采用揉中法:即每晚睡前空腹,将双手搓热,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,顺时针揉转,每次360下。
  提倡科学地春捂,在注意以上部位的保暖工作外,还需要注意下面3点。
  1、时机:冷空气到来前的1-2天开始捂
  专家发现,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期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。最明显的就是感冒、消化不良,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。因此,捂的最佳时机,应该在气象台预报冷空气到来前的24-48小时,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。
  2、温差:昼夜温差超过8摄氏度必须捂
  春天的气温,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,春暖花开,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,“花开又被风吹落”,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。面对温度百变的春天,大家应随天气变化而加减衣服。而何时加衣呢?普遍认为,日夜温差大于8摄氏度是该加义捂的信号。
  3、气温:超过15摄氏度可以不捂了
  研究表明对儿童、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,15摄氏度可以视为捂和不捂的临界温度。也就是说,当气温持续在15摄氏度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就可以不捂了。
  天气开始暖和,人体防御系统逐渐苏醒,此时不能急于脱掉衣物,衣物要递减,一件一件的脱,根据不同体质,因人而异。另外,要遵循“上薄下厚”的道理。人体下身血液循环本来就比较差,加上寒气侵入人体大多通过下肢,春天着凉的多数人,皆是因为忽略了下身的保暖。春捂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,老人、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,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。春捂时间不宜过久,最好就是在2周左右,待气温稳定后,昼夜温差变小,就不用捂了。春捂也要结合锻炼,在防御疾病的过程中,春捂属于被动防御,要想防病健身,就需要通过锻炼来提高机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。

相关产品